一個紀念捐贈者杜森泉先生的福傳活動…
9月,我接受了更換膝關節的手術。這確實是參與主的苦難…
在父親,李修女回憶起她世上的父親…
李恩美修女首次在聖公會位於沙田的教堂為牧師們主持一次短退省…
李恩美修女回想當年在星加坡作為一名中學生如何渡過四旬期…
香港聖公會牧師邀請了聖保祿孝女會的修女參與禮拜及為他們舉辦一個書籍并影音物品展覽…
我們的團體一直很想能共渡假期,可是總找不到適合休假的地方
濱海灣花園綻放的花蕾使李恩美修女充滿復活的喜悅…
李恩美修女介紹各款聖經…
李恩美修女邀請朋友認捐書籍,令貧困兒童有閱讀的機會…
我已經有五年在香港的書局服務,書局是福傳的最好地方….
李恩美修女告訴我們修女們怎樣渡過將臨期。我們也可以仿效…
新加坡籍的李恩美修女於1963年在羅馬發初願。五十年後,她又在羅馬慶祝金禧 …
李恩美修女講解在2012年開始採用的英語彌撒新譯本…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一九六二年十月開幕時,李恩美修女在羅馬,是初學生…
李恩美修女示範如何利用大眾媒介幫我們保育和滋養我們的信仰 …
新修訂英文版《羅馬禮彌撒經書》
引言
彌撒或感恩祭,是我們給予天主的最崇高朝拜。朝拜是一種神聖方式跟天主溝通。團體和個人祈禱都是跟天主溝通的方法,對能獲得救贖非常必要。耶穌告訴我們要恒常祈禱。但作為人類一分子、天主的兒女和受了洗的天主教徒,我們參與彌撒是為表示團結並回應天主。祂創造了我們、愛我們至死,至今仍在邁向聖父之路上跟我們同行。
這種溝通如何在彌撒中出現?
在聖道禮,我們從讀經中聆聽天主聖言,然後以讚頌、祈求和敬畏回應。這些在禮儀、經文和其他敬禮中有既定模式,好能跟天主溝通。
由此可了解彌撒是何等重要和有效的朝拜天主聖父方法,我們跟所有兄弟姊妹都在神聖的和平與喜樂中。所以,我們極度重視在彌撒中所做的事,並避免在這神聖儀式中做其他不相關的奉獻(例如為聖人燃點蠟燭、唸玫瑰經、作九日敬禮等,這些個人奉獻應該在彌撒以外時間做)。
《羅馬禮彌撒經書》歷史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羅馬禮彌撒經書》作過修訂,出現各國本土語文版本。教廷1969年核准了英文譯本,1973年落實使用。這譯本是按拉打文版本意譯,不是直譯,我們沿用了40年。
2010年,梵蒂岡授權另一次修訂,這新譯本已在整個英語教會中使用。它2011年獲准使用,但香港在一年後,即2012年的將臨期才採用。
新譯本直譯自拉丁文版本。梵蒂岡希望有一個更忠於拉丁文版的譯本,更多參考聖經,部份禱文可以更有詩意。此外,有些靈性隱喻和形象都更清楚明白,並更清晰帶出一些神學構念。但有些人不太喜歡部份翻譯。有些直譯譯文生硬累贅,跟現代生活和語言應用格格不入,例如「And with your spirit」。有些主教會議神長(世界主教會剛於2012年10月閉幕)都反對這翻譯,因為會令人聯想到人們常說的邪靈、遊魂野鬼等。意見有不同,但新舊翻譯都包含正確的教義文本。
更新信仰的時刻
忠實天主教徒都聽從「教會訓導」,故此我們應該接受新譯本,嘗試了解修改的原因,並完全同意這種參與彌撒的新方法。
正如我們聽說的,這是個更新實踐信仰的好時候,而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彌撒的意義、全面跟天主深度溝通。祂每日都在禮儀中召叫我們走向祂。深愛著在彌撒中遇見的天主,加上對禮儀有更多了解,我們將會更渴望參與彌撒,即使不是每日,起碼每個周日,即主的日子都能參與。因為信實地參與彌撒,我們至少可稱為「名副其實的天主教徒」。
從此不再是「站在門外」的天主教徒,即因為參與彌撒遲大到,在聖堂爆滿要站在聖堂外出的人。
不再在禮儀進行期間走出聖堂外吸煙〈焚香供奉你的吸煙之神〉。
不再在聖道禮時跟孩子玩耍,漠視禮儀過程。
不再因為彌撒沉悶,隨便找藉口缺席。
不再遲到早退。
不再計時、埋怨神父主持的彌撒歷時超過一小時。(有沒有出席過基督教崇拜,讀經、常常唱歌、牧師說個不停加上儀式,要超過兩小時?)
不再衣著破舊、太隨便,甚至穿著只適宜去街市或沙灘的不端莊服裝,而是穿著恰當於跟天主見面的衣服。祂是我們的聖父,等候著歡迎我們。
翻譯修訂分析
致候詞The Lord be with you.
1973年答句翻譯:And with you also.
2010年譯本:And with your spirit.
這裡最重要的思想,是天主聖神臨於主祭內,而主祭就令臨於彌撒中的基督成為可見的。
希臘哲學認為人分成三個層次:肉體、靈魂和神。神是人最神聖的部份,不過現代想法認為譯成「you」較好,因為涵蓋了整個人。
但要留意,神父的致候詞「The Lord be with you」是信德的宣示,宣佈復活的主正臨於彌撒中。我們透過主祭和其他信友跟耶穌相遇,讀經中麵有基督的聲音。
懺悔詞:Through my fault, through my fault, through my most grievous fault
在1973年的翻譯中,只有一次「through my fault」,但直譯拉丁文版後,三次「through my fault」都用上了。
或許會有人就應否使用「Through my fault」提出質疑。一個人會在自己沒有犯錯,或因為別人犯錯下而犯罪嗎?罪是個人責任,因為出於自由意志。
捶胸承認犯過的一個好處,是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有罪惡,並恢復罪惡感。有時人以為所有東西都好,所有再沒有罪惡。正是這謬見,令人不自覺犯罪。
懺悔禮還提醒我們,罪既屬個人亦屬團體。我們不發聲反對社會罪惡,就是團體罪惡一分子,例如剝削貧人和打壓無聲者。
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and Peace to his people on earth
2010年譯本:on earth peace to people of good will
按希臘文原文,路2:14直譯為「people of God’s favour」或「people of God’s goodwill」。「Favour」或「goodwill」都是正確翻譯,但在拉丁文版本是「bonae voluntatis」,即「good will」。事實上,這兩個英文詞彙的意思完全不同:「Goodwill」指的是天主,「good will」是指良好意圖。
平安是天主給這個墮落世界的恩寵禮物,不是我們爭取就有。因此,我們在莊嚴活動祈禱或頌唱這精彩的讚歌時,必須牢記,天主的平安不是用來獎勵有良好意圖的人,而是天主的仁慈、一份善意的禮物、一份神聖的恩惠,贈予我們這些不配的人。
但正如耶穌為平安而工作和死亡,我們都必須竭盡全力,令內心和身處的社區內有平安。我們的平安之歌定可幫助我們更堪當有天主的平安臨於我們當中。這基督的平安,平靜了我們憂慮的情緒和不安的心,並驅走居住在我們寧魂內的恐懼惡魔。
既然基督無條件地賜予平安,我們都應將平安帶給身邊的人。
聖道禮
主日有三篇讀經。現時讀經的結尾式是「The Word of the Lord」。最初是「This is the Word of the Lord」,但因為拉丁文版是「Verbum Domini」,故改為「The Word of the Lord」。
新修訂:採用舊有模式,即使拉丁文版宣讀福音後仍用「Verbum Domini」。
但新修訂用上「The Gospel of the Lord」,而非直譯為「The Word of the Lord」,是因為這譯法確認了宣讀福音特別重要。事實上,神父會給福音書奉香,讀經台就放著燃點了的蠟燭。
我們要提醒自己,讀經時,那是天主的聲音,基督就在聖言中。必須恭敬聆聽,是因為宣讀本身是神聖的。我們需要信德,才能相信天主聖言就是基督的聲音。因此當我們以正確的信德意向聆聽,聖言就會感動我們的心,促使我們行動。
《希伯來書》指,「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像厄瑪烏兩位門徒,我們的心都會火熱。
因此,讀經員有責任清晰、恭敬和相稱地讀出和宣佈天主聖言,讓聽眾能了解、心神都進入適當狀態。要做到,必須作好準備並有謙虛的心。
信經──尼西亞信經(於尼西亞和君士坦丁大會公議制訂和修訂)
新譯本以「I Believe in One God」開始,舊版則是「We Believe」。希臘文版本用複數,拉丁文版用單數。「We」代表教會、教會的信德,而我們是教會一部份。在非常隆重的禮儀,例如大公會議和主教會議中,必須使用這經文。「I」代表個人信德的表達。在聖洗禮儀中,會用上這個代名詞來確認我們對天主聖三和教會的信德。我們誦唸信經時,應該由心誦唸──欣然接受教會的信德,承諾每日在思、言和行為上實踐當中教義。
「I Believe in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拉丁文版在「Trinity」一字前用上介詞「in」,但在「the church」前就不用,是基於神學上的分別。我們相信的是天主本身;對於教會,是相信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教傳下來的,以示我們對教會權威和教會本質的服從。可是,新舊英文版本都沒有譯出兩者分別。
我們對天主的信德,跟我們對教會的信仰屬不同層次。我們接受教會權威,因為它是耶穌建立、保證聖神臨在,但我們可能因部份教會生活,甚至教會醜聞感到失望。但在這些罪惡痕跡和醜陋的面孔背後,我們知道聖神繼續在帶領和指引教會。教會內有那麼多人度聖善生活就足以為證。
宗徒信經
拉丁文版本:descendit ad inferos
1973年譯本: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2010年譯本:he descended into hell
拉丁文版中的「inferi」,以往是指在基督來臨前,死者靈魂所在的「靈薄獄」。該處的靈魂等待基督拯救。舊譯本未能拿捏到這傳統和信理的真正意義。
但新譯本用上「Hell」,就有需要作解釋。在逾越節三日慶典,我們在聖周六紀念耶穌下降到死人的地方,拯救那些在他以前的死者,帶他們一同上天堂。一篇古老的講道更將基督描述成去「地獄」尋找亡羊的善牧。
其實,我們可以比喻性或慣用性用法使用「hell」一字,例如「All hell broke loose」,意指嚴重騷動和混亂。「Hell」亦可代表生活中的大苦難。耶穌感受過貧窮、背叛、肉體痛楚的苦難,他在世最後時刻於十字架上大叫「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甚麼捨棄了我?」時,正承受著極大痛苦。
所以,基督下降地獄拯救我們的祖先、給他們救贖之餘,他亦下降到人間地獄,給我們安慰、希望和樂觀心態。「Hell」不是我們唯一的生活實況。信仰基督,我們知道祂不只會從地獄拯救我們,更會與我們同行邁向復活,到天父那裡去。
聖祭禮
獻禮經
拉丁文版本:ut meum ac vestrum sacrificium
舊譯本:that our sacrifice
新譯本:that my sacrifice and yours
新譯本含糊不清。拉丁文版本指明只有一個奉獻,即基督的奉獻,所以我們把奉獻結合到基督的奉獻,而這奉獻──司祭獻上的感恩祭代表基督。拉丁文版本的「我的奉獻亦是你的奉獻」,代表我們的奉獻,即使有不同的神職人員和不同方式參與。新譯本試圖分辨出不同形式的奉獻,司祭的奉獻和會眾的奉獻,但拉丁文版本不支持這做法。
在這個跟基督一起作出自我小犧牲的邀請,提醒我們「奉獻」重點在慷慨,跟其他人分享並服務他人。
感恩經
頌謝詞
拉丁文版本:dignum et iustum est
舊譯本:it is right to give him thanks and praise
新譯本:it is right and just
「Right」一字,代表我們因為跟天主的關係,有責任去做正確的事,並同時知道應該感謝天主。接著的部份告訴我們,天主是公平和正義的。祂透過令我們成為義子的聖神,給予我們這公平和正義。
聖祭禮是達致人類聖化和天主光榮的泉源。
聖祭禮因此是教會至崇高的舉動,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令我們成聖。
歡呼歌
拉丁文版本: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舊譯本:Holy, holy, holy Lord, God of power and might
新譯本:Holy, Holy, Holy Lord God of hosts
留意「Holy」中的大楷字母。「Holy」不是放在「Lord」字前的修飾詞,而是獨立存在,故此很重要。拉丁文版本用「Dominus Exercituum」,即Lord of Armies,但加上「Deus」,即God,所以譯成「Lord God of hosts」。
1973年譯本「God of power and might」,避開了「armies」和「hosts」兩字在軍事上的細微差別,但未能連繫到依撒意亞先知「Yahweh Sabaoth=Lord of heavenly armies」的觀念。因此,新版翻譯更準確。雖然「Hosts」一字有點古老和軍事化,但有詩意。我們勿以為「Hosts」代表有待祝聖的麵餅。
歡呼歌令人聯想到耶穌在加爾瓦略山的犧牲,即耶穌光榮天主。在這禱文中,我們率先感受到基督光榮的身體,在天上耶路撒冷天主的右邊。這樣,「we hope to enjoy forever the fullness of your glory when you will wipe away every tear from our eyes. For seeing you, our God, as you are, we shall be like you for all ages and praise you without end」──感恩經第三式。
最後晚餐的故事
Given Up For You
拉丁文版本:Hoc est enim Corpus meum, quod pro vobis tradetur
1973年譯本:This is my body which will be given up for you
2010年譯本:FOR this is my Body which will be given up for you
這兩個譯本中「given up for you」,未有充份譯出拉丁版本「tradetur」的真正意思,即背叛。要想像天主父背叛自己的聖子來拯救我們,是可怕的想法,超越了我們的理解範圍。「Tradetur」這個字令人想起,即使是好友往往都會因私人理由出賣對方的這個叫人傷感的現實。禮儀中用上這個動詞,是要表達天父深厚愛情的奧秘。衪為了我們,交出衪的聖子去被折磨至死。我們應默想一下背叛的意義,而擘餅正代表跟他人分享,以及我們的生活在這背叛奧秘中扮演的角色。
Chalice of My Blood
拉丁文版本:accipiter et bibite ex eo omnes: hic est enim calix Sanguinis mei.
舊譯本:Take this, all of you, and drink from it: this is the cup of my blood.
新譯本:Take this, all of you, and drink from it: for this is the Chalice of my Blood.
新譯本希望給我們重溫神聖的崇拜和禮儀語言。「Cup」這個字太世俗了,但高舉聖體後作第二次宣講時,「cup」這個字再次出現──「When we eat this bread and drink this cup」,即使拉丁文版用的是「calicem」。這可能因為用英語說「drink this chalice」有點怪。
新譯本用上更恰當和神聖的言語,提醒我們禮儀的神聖。彌撒中,我們參與一個神聖的崇拜。不應忘記我們正重現耶穌在加爾瓦略山的犧牲,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必須恭敬。就連祭台上所有服裝、陳設和裝飾,都應反映神聖的目的,莊嚴得體。
反省:在祝聖聖體聖血這最莊嚴時刻,我們在想甚麼,在做甚麼?我竟見過有人在聽手機。
Poured out for You
拉丁文版本:qui pro vobis et pro multis effundetur
舊譯本:It will be shed for you and for all (men).
新譯本:which will be poured out for you and for many
舊譯本中「shed」字令人聯想到的痛苦和傷害,更強地表達出十字架的恐怖,跟拉丁文版本一樣,意味著犧牲。新譯本「poured out for you」就較弱。
從祭台上聽到這幾個字時,我們懷著謙遜和敬愛的心低頭,祈求為我們傾流的聖血能消除我們的罪過,讓我們能跟這個捨命拯救我們的基督結合。
And for Many
2006年10月17日,教廷禮儀及聖事部要求全球主教將原有譯文的「for all men」,改為更貼近拉丁文版本「pro multis」意思的「for many」。我們說「for many」,意指耶穌在加爾瓦略山是為所有男女而死,而「many」是個集合性的字,不是限制性的字,代表「all」。
很多聖經學者同意,即使英文中「many」跟「all」的意思不同,但耶穌計劃的拯救是普世性的。最終是否所有人都歡迎耶穌對普世的拯救,要視乎人的自由意志,所以即使我們說「all」,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自動獲救。
現任教宗接任前曾寫過,這兩種闡述都可見於聖經和聖傳,各表達了事實的一面──拯救是為所有人,但人有權選是否接受。所以,我們知道「for all」不是直譯拉丁文版文,但正確地譯出了訊息。那麼為何現在要修改?因為指引是要忠於拉丁文版本。
祝聖後歡呼
拉丁文版本:Mysterium fidei
1973年譯文:Let us proclaim the mystery of faith.
新譯文:The mystery of faith.
在英文中,每作出聲明或宣佈時往往需要一個動詞,例如「Let us proclaim the mystery of faith」,但在拉丁文不需要。舊版本正確譯出「proclaim」一字,但兩個譯本都正確。
甚麼是「the mystery of faith」?這是逾越奧跡,耶穌的死亡和復活。這奧跡經神父在祭台上將餅酒祝聖成聖體聖血,讓我們都能看得見。
聖三頌
拉丁文版本:Per ipsum, et cum ipso, et in ipso…
新譯本在各部份都加了「and」──through Him, and with Him, and in Him
但在向聖父的祈禱中,次序倒轉了,先向聖父,才與聖神結合。
新譯本:Through him, and with him, and in him, O God, almighty Father, in the unity of the Holy Spirit, all honor and glory is yours, for ever and ever.
感恩經中的聖三頌,就像交響樂雄壯的終曲,不只經文優雅,並會戲劇性地舉起耶穌的聖體聖血。這個舉起聖體聖血的行動,還包括所有受造物、廣大的空間、永不息止的時間,在聖神內,透過基督,讚頌、感謝和崇敬全能的聖父。信眾應聲和應「亞孟」,表示完全同意至今在禮儀所做和所說的一切。有說在古時,信眾答說「亞盂」的聲音,響得可令牆壁震動。現時在部份聖堂,我們用震耳欲聾的聲音唱出「亞盂」時,都會令我們感動、燃起心火。
感恩聖宴
拉丁文版本:Praeceptis salutaribus moniti…
舊譯本:Let us pray with confidence to the Father…
新譯本:At the Saviour’s command and formed by divine teaching we dare to say.
舊版本有三種方式邀請信眾誦唸天主經,新版本只有一種。四種方式都不是直譯拉丁文版,但意思都正確。
我們可以留意一下,將天主經放在領聖體前誦唸的意義。當我們準備領受靈魂的食糧時,還向天父祈求日用的食糧。我們沒有忘記那些沒有食物的人,我們應決意將所擁有的跟其他人分享。我們亦祈求罪過的赦免,但要獲天主寬恕,要先寬恕別人。除非先擺脫憤怒和仇恨的羈絆,否則不能到天主台前領受衪的平安。當能彼此寬恕,互祝平安就有意義。
上主,求你垂憐我們
拉丁文版本:ab omni perturbatione securi
1973年譯本:protect us from all anxiety
2010年譯本:safe from all distress
歷史學家追溯到這祈求始自教宗額我略一世,緊急祈求羅馬城免受野蠻的入侵。拉丁文版本令人想到社會混亂和騷動,不只是心理上的不安。
舊譯本用「anxiety」,但由於有憂慮是正常的,甚至是人類必要元素,有部份主禮者會改為「useless or unnecessary anxiety」。現在,「distress」能同時指心理和生理狀況,所以看來新譯本較好。
取消誦唸這祈求的唯一情況,是在婚禮彌撒中改為婚配降福。
Lord, I am not worthy
拉丁文版本:Domine, non sum dignus ut unters sub tectum meum: sed tantum dic verbo, et sanabitur anima mea.
1973年譯本:Lord, I am not worthy to receive you, but only say the word and I shall be healed.
2010年譯本:Lord, I am not worthy that you should enter under my roof, but only say the word and my soul shall be healed.
「Enter under my roof」取自路加福音中那百夫長請耶穌醫治他僕人的章節。這故事跟聖體無關,但我們領聖體時的態度,可仿效百夫長的信德和謙遜。所以,新譯本只是直譯,沒有新增意思。
禮成式
拉丁文版本:Ite, missa est
1973年譯本:Go in peace of Christ, or The Mass is ended, go in peace, or Go in peace to love and serve the Lord.
2010年譯本:Go forth, the Mass is ended, or Go and announce the Gospel of the Lord, or Go in peace, glorifying the Lord by your life, or Go in peace.
「Mass」字在彌撒中只在這裡出現一次,就是當主祭告訴信眾彌撒禮成。我們或許不明白為何感恩祭會稱為「Mass」。在拉丁文,「missa」是「mittere」,解作派遣,所以有派遣民眾的意思。現今的理解是,彌撒結束了,民眾獲派遣去繼續實踐基督徒使命,服務他人、帶給他人平安。
我們應該以服務配合崇拜以聖化周日作為主日。離開聖堂時,我們有使命要活出福音,並為基督給我們所做的一切作證,以達致光榮天主、延長彌撒的效果。
我們的伊始 |
更認識我們 |
我們的會祖 |
戴格蘭修女 |
聖保祿大家庭 |
家庭共聚 |
書籍 |
CD |
DVD |
心意卡 |
海報 |
聖物 |
書展 |
福傳活動 |
贊助會概覽 |
里程碑 |
靈修培育 |
福傳拓展 |
會員分享 |
李修女文件夾 |
徐修女迭事貼 |
贊助會員分享 |
更多分享 |
香港 |
世界各地 |